热门频道: 故事大全  评书下载  戏曲下载  剧本唱词  探索故事  儿童故事MP3

关于纪录片大师的观后感范文

   日期:2020-05-26    

大师,是指在某些方面的造诣很深,达到了寻常无法企及的高度。而佛教中也有大师的称呼!一般指佛道高深者。下面是第一故事小编为你整理了“关于纪录片大师的观后感范文”,希望能帮助到您。

关于纪录片大师的观后感范文(1)

陈琦马相伯、蔡元培、陶行知、张元济、陈望道、张伯苓、陈寅恪、华罗庚、竺可桢、黄炎培……纪录片《大师》在荧屏上讲述着中国近代百位大师的厚重人生,感人至深。

他们生在列强入侵、民族兴亡的年代,经历大动荡、大灾难、大变化、大转型,同时也是先行者为家国天下忧思力行的百年。他们为国家命运殚精竭虑,将一己的生命投身于民族救亡、民智启蒙和文化拯救的伟大使命中。正如蔡元培所描述的,身处“黑暗主义时代”,却选择直面人生,点燃生命的光芒,照射尘世所及的地方。这就是一位位民族先贤所共有的大胸怀、大智慧和大爱。

他们始终以“教书育人,启发民智”为宗旨,淡泊名利,不随俗沉浮。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明确“不为升官发财立阶梯”,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学原则,被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马相伯为启迪民智,育人立人,医治愚昧、落后、腐败等社会痼疾,认定教育乃立国立人之根本,倾其所有,捐出三千亩土地办学校。陶行知同文盲、贫瘠战斗一辈子,到最落后的乡村去办平民教育,一座晓庄师范,在中国教育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黄炎培开创中国职业教育的先河,直至今天,其教育思想仍充满生机活力。

这些大师们又是真正的大学问家。他们既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也吸取人类文明的精华,融会贯通,身体力行。他们有兼容中西的学养,是继往开来的学者,在特定的领域作出独特的贡献。他们的学术成就,经得起历史考验和文明传承。

竺可桢是我国最早、最杰出的现代气象学家,他倡导“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在抗战烽火中带领浙江大学成为“东方剑桥”,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打下了可贵基石。童第周是我国克隆事业的开创者,一双灵巧的手创造生命奇迹。他说“科学家不自己动手就是科学政客”,至今仍振聋发聩。

他们还真正沉得下心来,研究学问,创造艺术。徐悲鸿到法国学美术,一心浸润在艺术创作中,经常到卢浮宫和各大展馆临摹名画。因为穷困,早晨进去,一直到展馆关门,连饭也不吃,一天下来,直饿得人昏厥过去,并因此落下了胃痉挛的终生毛病。回国后,为扶掖后人,他把自己的画卖掉,当作助学金送学生出国深造。最后,更是将自己一生所留存的作品全部捐给了国家。这种学习的“饥渴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令人感动。

通过观看《大师》,我们可以慢慢回味、细细咀嚼大师们的人生传奇与精神追求中,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平和与宁静;另一方面,在重建兼容并包的中华新文化的道路上,我们研究生,必须要具有开放的视野、健全的心态,坚定的信心,延续大师们对于祖国国学事业的执着和奋斗,这样才能继续这条追寻中国文化脊梁的道路。

大师们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光芒在我心中引起了极大的震撼。阅读大师,是一场精神洗礼,是一次心灵震撼。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文化的积累。《大师》让我意识到,生活中除了物质,还有更重要的东西可以感受幸福与价值。

关于纪录片大师的观后感范文(2)

未看《大师》前,对马相伯的认识颇少,直到看完这一集后,对这样一位拥有罕见的天赋和勤奋一生的爱国人士心生敬佩和崇敬。

马相伯,复旦大学创始人、震旦大学首任校长。出生于一个天主教世家,出生时,英国女王的坚船利炮正隆隆地向这个国家驶来。12岁从江苏丹徒的私塾走出独自一人摸到了上海的徐家汇,受教会学校的经典教育,史家说,这一走,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走进了历史。他晓天文、数学,而且学贯中西,精通八国文字,成了一位神父。但1875年,这位出色的中国神父,不堪忍受法国教士的欺负,告别了估计的教会生活。

这一年,中法战争,中国实际上打赢了,但是签订了耻辱的合约。在这种情况下,马相伯把两件事情分的很清楚,一是他的信仰,他认为信仰是不能动摇的,可是当面对着当时外国人欺负中国人的现实,包括在教会中,中国的教士和教徒,也收到外国教士的歧视。这迫使他离开了教会。之后他将年富力壮的时期全部贡献给清朝的洋务事业,壮年生涯浪费在了一项失败的事业中。自此以后,他便走上了教育之路。

马相伯有许多创造,比如他办的学校主张文理科并重,主张要打好语言基础,主张必须训练严格的逻辑思维。如今我们提到中国学生的弱点,我们的原创力不够,早在当时马相伯已经发现了。他所设计的课程,所设计的教育方法,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原创力。还有一条是,他认为教育要自主,复旦的校歌中便有这样一句“学术独立,思想自由”。

1931年,日本占领东三省,马相伯先生心中忧愤,发表演说,奔走呼吁:“御辱自救,共赴国难,我国民猛醒,我国民亟起”。时人赞为“呼号抗日老青年”。最令我震撼和感动的是当年93岁的他,闻得冯玉祥抗日缺粮,便不惜老弱之身,一只脚坏了让别人扶着他坚持站着写字来义卖筹款,一个“寿”字30元,一副对联50元。就这样,30元,50元,一直写了10万元!他不停地写,劝也劝不了,写到自己实在写不动了,才停下来休息一小会儿,再连这写。

他的一生,他的脚印,好像一直在那里往前走,马相伯就是中国爱国者的典型代表。从年轻时与教会的冲突起,他就始终贯穿着这一条,他的冲突,不是信仰的冲突,而是作为一个中国爱国者应做的选择。

马相伯一生只留下不多的文字,但他开创了中国教育史的一个时代。他毁家兴学,生命的最后40年已身无分文。但他培养的大师群星璀璨。他晚年大部分时间,就居住在徐家汇的孤儿院内,但他在中国留下了一个爱国者的无上荣光。马相伯先生逝世。晚号华封老人,近代中国教育家、政治活动家。震旦学院、复旦公学、辅仁大学的创始人。杰出教育家蔡元培、民国高官于右任、邵力子都为其弟子。马老一生立学,欲振兴中华。晚年曾见国家之境遇而感慨:“我是一条狗,叫了一百年,也没有叫醒中国人。”

作为毕业后将从事教育事业的我,马相伯的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对待教育事业不顾一切毁家兴学的事迹是值得我深入思考和努力学习的。尽管现今社会是暂且的和平安宁,马先生的许多创造仍然适用。还有,他心中慢慢载着的爱。

去传递他热爱祖国的“爱”,去传递他爱护学生的“爱”,去传递他寻求真知的“爱”。因为爱,所以坚持。在教育之路上先生渐行渐远,留给我们的是一座教育的丰碑。

慢慢回味、细细咀嚼他的人生传奇与精神追求中,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平和与宁静。另一方面,在重建兼容并包的中华新文化的道路上,我们大学生必须要具有开放的视野、健全的心态、坚定的信心,延续大师们对于事业的执着和奋斗。大师们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光芒在我心中引起了极大的震撼。阅读大师是一场精神洗礼是一次心灵震撼。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文化的积累。《大师》让我意识到生活中除了物质还有更重要的东西可以感受幸福与价值。

关于纪录片大师的观后感范文(3)

近来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去网上搜索了一些民国时期的大师们的纪录片看了数集。看过之后,进一步认识了民国时期近现代中国科学家。教育家和艺术家的成长和成就历程。例如华罗庚,蔡元培,丰子恺,刘雪庵,常书鸿等等,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国家的科学和艺术事业而奉献终生。

生活在民国时期他们,是历史给予他们天然的苦难环境。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深受外国列强的欺辱与压迫,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环境下,一批批的爱国者努力学习,想通过科技和教育来发展自己的祖国。所以他们紧紧的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绑在一起。他们通过忘我的学习,成为科学领域,教育领域,艺术领域的大师。当祖国有难时,他们毅然的放弃外国的优厚条件,回到祖国,与自己的国家共存亡,为祖国各领域的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我认为如果不是有爱国的精神在支撑着,大师们是很难面对当时的各种及其困难的条件的。如果没有艰苦的时代环境,很可能他们就不会有今天人们看到的成就了。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华罗庚,蔡元培,和常书鸿这么几位大师。

首先让我们说说华罗庚的人生经历: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城市贫民的家庭。一九二四年他从金坛县立中学初中毕业,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因家庭贫困,一年后离开了学校,在父亲经营的小杂货铺当学徒。在此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数学。一九二九年,他在金坛中学任庶务会计,开始在上海《科学》杂志发表论文。他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受到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的重视。经熊教授推荐,他一九三一年到清华大学工作。他只用了八年的时间,从管理员、助教、讲师进而到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深造,一九三八年受聘任昆明西南联大教授。

在极为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他白天教学,晚上在菜油灯下孜孜不倦地从事研究工作,写下了名著《堆垒素论》。当时这一名著无法在国内出版,只好送到国外出版,直到解放以后才以中文版在我国正式发行。一九四六年秋,迫于白色恐怖,他出走美国,先后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195O年,华罗庚同志响应祖国召唤,毅然从美国回到北京,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学部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会长等职。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特别是数学研究事业之中。从他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在数学方面是极具有天赋的,再加上他的勤奋好学和爱国的热忱使得他拥有了挑战并战胜任何困难的基础、动力和信心。从而成为数学领域里的一颗奇葩,成就了他辉煌的一生。

再讲讲蔡元培的人生经历和贡献:

片中这样描述蔡元培:他来自封建王朝,却成为民主革命的开拓者,他出身科举制度,却成为现代教育的奠基人。他独特的全新的教育理念和继承他理想的追随者为新中国走向现代书写了开篇。

大学教育是蔡元培教育理念中重要的一部分。蔡元培认为大学应当成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这是蔡元培办学的指导思想,也是他大学教育思想的出发点。他还提出,大学不能只是从事教学,还必须开展科学研究。蔡元培从大学应该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这一思想出发,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他认为大学应该广泛吸收各种人才,容纳不派,他还在北大招收女学生。正是他的这种开容并包的理念使得民国时期的学术研究气象更新,生机勃勃,呈现出万马奔腾、百家争鸣的文化盛景。他的重要思想如选科制,教授治学等等亦都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开创了先河。这些理念对于现代仍然很有意义。

从他的经历和贡献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一个在经受旧制度洗礼的人要挣脱就思想的束缚而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多么的不易。如果没有当时的时代赋予他人生这样一个畸形的社会环境,他的人生中能够创造出这么美丽的思想之花吗?如果没有蔡元培的爱国之情,他能够克服各种旧势力的阻挠吗?

同样是爱国之情支撑着他编制着自己独特的人生!

最后我很想说说常书鸿这位伟大的画家。原本他可以在巴黎过着舒适的海外生活。但是他却为了保留祖国的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而毅然回到祖国。为了建立敦煌莫高窟研究所,他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妻子的离去,忍受着沙漠的艰苦环境等等,坚守着自己的梦想和信念。我想如果没有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对艺术的执着,是不可能坚持到最后的。片子的结尾还说了常书鸿被葬在敦煌大漠中,默默的陪伴着他的热爱的事业。

总之,从这些大师身上我们看到了执着,坚毅,勤奋等等高尚的品质,这些都是他们成功的基础,我认为更让人敬佩的是他们把爱国之情融入了自己的一生之中,让自己的事业成果为祖国的发展做贡献。

做为今天我们,也要继承老一辈大师们的精神—认真刻苦,严谨,勇于挑战,敢于创新更重要的是要以为祖国做贡献的爱国之情指导自己的人生。那样的成功的意义才更加深远。

关于纪录片大师的观后感范文(4)

今天休息,在pps上看了纪录片《大师》系列,深受感动。看来最近感动的机会真的很多。

首先看的是梁思成,因为之前我看了好几本关于林徽因的书,知道很多这两位志同道合的伉俪之间的事情,非常佩服夫妻俩。也知道梁思成为了保护中国的建筑,受了很多委屈。但是看完纪录片后,还是唏嘘不已。感慨他的单纯和坚持,感慨他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还是努力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尤其是他在听到北京地铁将大大破坏古建筑时在日记中写“一夜不眠,晨出冷汗”,不由地为他这颗赤子之心深深感动。因此电视中总结梁思成说“他做了很多事情,但是其实只有一件事情——爱国。”我觉得很正确。如果不是因为爱国,他们俩夫妻完全可以去美国,但是他们为了亲爱的祖国,义不容辞地留下来。

这个世界对他们是不公的,幸好林徽因去世得早,否则她如何面对梁思成后来不得不忍受的哪种刻骨的痛苦和失落?最近还有人在文章中指责梁思成不能为林徽因坚守爱情,这位作者如果知道梁思成在林徽因去世之后独自忍受的是多么惨烈的悲哀,她应该可以理解为什么梁思成后来又选择了爱人,难道他连这么一点温情都不应该拥有吗?我却是要为了梁思成而特别感谢林洙,可以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中无私地努力地为他献出自己的爱和温暖。林徽因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赞成我的观点——你爱他,当然希望他幸福,哪怕只有一点点。

 
 
 
更多>同类信息
最近更新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联系方式